简体| 繁体| English
首 页 诊所简介 产品服务 医文医话 联系我们
清阳医馆--中医能治病(二):不诊脉也能看病?
您的位置:首页>关于本馆>诊所故事
中医能治病(二):不诊脉也能看病?

2019-10-01

中医看病历来讲究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合参。《扁鹊难经》中讲说“望而知之谓之神,闻而知之谓之圣,问而知之谓之工,切而知之谓之巧”。其中的切就是主要指诊脉,也包括一部分腹部或其它部位的按压诊断。实际上以我的体会,四诊当中,问诊是用得最广泛的和成熟的,闻诊是最容易被遗望的,望诊是发展最不充份的,而脉诊是难度最大的。而且每个医生的技能发展侧重不一样。比如我在厦门工作时,当时系主任王彦晖教授在舌象望诊上独树一帜。

但人们对中医的固有印象是难以改变的。说到老中医,大概感觉就是将脉一把,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就能给你头头是道讲清楚。真有这样的医生吗?还真有。以前我的同事赵永前医师提起过在北方一个城市,有位老中医在家开诊。来人不能,注意是“不能”说话。候诊的人排成一行静作,他一个个把脉,然后开方给药。整个诊所鸦鹊无声。我同事还专程去拜访,见证老中医确实功底深厚,不是江湖骗子。

这样其实反而带来一个问题。有人找你看病的时候,二话不说,伸手一放,“大夫你看看我有啥毛病?”。脉学没有到相当水准的,我指的是相对就目前的中医界的普通水平而言,大概就要Fail掉了。有次在是在厦门同仁堂坐诊的时候,就碰到一个这样的患者。当时我对他说,你可能有泌尿方面的问题。他说,“大夫你果然高明,我来找您看肾病的”。其实当时我根本不是把脉把出来的,而是根据中医的五行面诊推测出来。还有次在这边诊所,有位客人来看病,只是要我把下脉。指下脉搏弦劲有力,两关脉旺。其人面象上木气颇盛。我告诉他说你这可能是有些肝病。患者也赞同,但只是说想治治胸闷堵气的问题。我判断这种胸闷与肝气不畅有关,开些疏肝调肝的药,当时有见了些改善。但令我意外的是两个月后,其太太来看病说他先生已经因肝癌过世了。而且,来看病时他已知道自己的西医诊断。各位看官,你们对此做何感想?

这两个例子,都不完全是由脉诊来说话的。中医四诊当中,每个诊断都有其独特价值。诊病就象侦探的工作,情报自然是多些更好。但是实际操作中,你会发现有很多情报是有误导的。如果一个人身上发热,烦燥口干,然后脉又很迟缓,你究竟是从症,还是从脉?两者必有一个是假象。所以中医还有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之说。

还有些时候,你根本无法得到脉诊资料。比如我太太的一个姨妈在国内,因干咳经久不舒,烦扰不堪。后经微信询问,发现以燥咳为主。同时基于其体质的了解,知其肝气浮冲。因拟润肺平肝降气之法,药用桑白皮,白芍,紫宛,当归,半夏,杏仁,浙贝,南沙参,等数味,数剂而平,再一周而止。同样我的婶母在赣州,一次要我看看其头晕疲乏症。详问方知她有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,周身恶寒,天一转冷即发,关节痛,口唇发青。症情稍加分析,知其阳气痹阻,经路不通。因用《伤寒论》温通大法,药重用附子,加黄芪,防己,桂枝,白芍,当归,白术,甘草等,药味不多但成效显著,不愈月而症情大减,后再加上海风藤调理风湿,关节痛亦明显好转。

所以中医看病关键是对病情的分析正确。而正确的分析是建立在对病案现有资料的处理运算上。如果有脉诊提供关键信息,当然是好,但如果没有,也不意味着就不能从其它资料中推断出所需信息。中医的舌诊,面诊,甚至还有手诊,都有可能给出相当价值的线索。记得有位患者原本在诊所看病,后来提出说要给她在哈佛读书的女儿看看。怎么看?只有视频了。各位知道现在虽然视频象素虽进步不少,但仍无法和直接见面的清晰度比。但即便这样,看出个大概气色和神情还是有用的。小孩大概读书太多,身体气血略差,因儿常常易感冒,又长粉刺。看上去毛病不大,但不一定容易对付。如果补多,肯定上火。如果泻火,肯定伤身。好在有个摄像头,一看体态,大概明白是属于肝气体质。所以问题症结在肝经不调,阳气不舒展。因用舒肝达郁之法,药用柴胡,栀子,防风,当归,茯苓,白术,天花粉,白芍,丹皮,甘草等,用药两周多之后,免疫力似有明显改善,体力亦转好,后至现今基本较少感冒。

所以世间凡事无绝对。中医的每项技术都够一个人毕生钻研。有时候,中医更讲究的是灵机。这里有个故事。话说叶天士是清朝的大名医。一次当地一另一位名医给一个妇人看难产,数帖已下未见显效。他弟子也在场,拿药方给老师看问说“薛大夫的药都下了多半会了还没见效,您看看他这药方哪儿不对啊?”叶天士看了下病例和处方,说:“药大致对路的挺好的,只是气机还没引动好”。时值入秋,地上有梧桐落叶。因说将刚落树叶捡入煎汤药加急服用。果然服下不多久就顺产。这个病案在当地轰动一时,结果当时很多郎中在处理难产时也加上几片梧桐叶。但最后却没有什么真正奇效出现。是否概率大神眷顾叶天士?还是掉下的叶子只有那一天才起作用?都不是。因为中医始终是活的灵魂。每个人病机不同,案情互异,哪有包治百病的方案?每个病案的成功都是医生的正确解题思路的成功。

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故事。我一个亲戚在国内的高校上班。大家知道现在国内退休知识分子有个“养生族”,成天研究如何养生。其中一位大神做出了一个成就:白发转黑。而秘诀就在服用松针。就是南方那种普通松树的松叶。据说不到一个月满头白发居然变黑。这下全校轰动,一时全都积极动员上山采松叶。结果不言而喻,基本再也没出现第二个奇迹。这就是世界的公平所在:要解题,就不能偷懒。每个症情,不是看一眼就能弄清楚的。每张试卷,不是画一笔就能考一百分的。

作者:谭晓阳